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按摩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以30-50岁的青壮年最为多见。且具有发病急、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男性多于女性。笔者通过10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以按摩手法为主,结合牵引、药物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只要尽早治疗、辨证准确、治法恰当,一般都会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做过CT,已明确诊断。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年龄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36岁;男性49岁,女性30例;病程最长者16年,最短3天;一般均有坐骨神经受压症状;脊柱生理曲度减小者59例,脊柱生理曲度增大者10例;脊柱侧弯者46例,出现棘突偏歪者49例。
二、按摩手法治疗
1、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者立于患侧。用双手掌根在腰部自上而下做推法和揉法数遍;肘尖揉拨腰部两侧的骶脊肌数遍;两拇指对按或肘尖滑按腰椎两侧的夹脊穴数遍;用肘尖按压肾腧大肠腧穴重压第4-5腰椎之间旁开2厘米的压痛点,使患侧下肢出现放射涨痛感为佳;两拇指揉拨脊上、脊间韧带,按压命门、阳关穴半分钟;双拇指按揉骶骨八髎一带;侧掌滚腰底部;再用一手前臂扳起两大腿,另一手掌根按于下腰部,缓慢向后旋转腰部。用肘尖在臀部环跳穴及酸痛处施按揉拨法数遍;掌根推或双手拿揉下肢后侧;侧肘按揉下肢坐骨神经痛处;按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穴,双拇指对按昆仑、太溪穴各半分钟。
2患者侧卧,两腿伸直放松,医者位于患者身后。一手前臂按于肩后部,另一手握住髂前上脊,双手同时反向用力,迅速推扳腰部,听到响声即可。再用肘尖揉拨居髎、环跳及臀部的阳性反应点;拇指拨压风市、阳陵泉穴,前臂滚揉下肢外侧。
3、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侧。双手揉拿股四头肌数遍,拇指按揉、弹拨小腿前外侧的胃经路线;点按足三里、解溪穴;双手掌抱推下肢内外侧。
三、对症治疗
1、如患者下肢感觉酸胀沉重者,可在患者下肢外侧施滚法和扣击法;如患肢发凉者,可压放气冲、冲阳穴,双手掌快速搓下肢;如下肢无力者,双手拿揉四头肌,按揉四强、三阴交、太冲穴;如小腿及足部麻木者,可拿委中,拨阳陵泉、太溪穴,掌根揉搓麻木区。
2、对症复位手法:对新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悬浮前身法按抖法和站立背闪动腰法;对腰椎变直者行拖腿按腰晃身法和足蹬手拉过伸法;对腰椎后凸者用腹部悬空足踩法对脊凸偏歪者行腰椎斜扳法和腰椎旋转复位法;对腰部侧弯畸型者用扳肩推腰后伸法;对两髂前上脊不对称者行斜扳法和扶按腰扳推法;对于腰凸后有神经根粘连者,用正坐盘足过屈法和曲髋动腰法等对症治疗。
采用手法复位可使椎体产生位移,扩大椎间孔,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粘连,改变髓核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使用得当时,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复位操作时,医患双方的体位、动作要协调一致,医生的拇指、手掌按压的部位扳动时用力的方向,都根据患者脊柱的长短与生理杠杆之间的夹角相对应,使力点准确地作用于受损的椎间盘上,才能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
四、综合治疗
1、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综合治疗。急性期因疼痛剧烈,可配合封闭疗法或加用消炎止痛类药物,如:得宝松、芬必得、扶它林、消炎痛栓等;慢性期除按摩治疗外,应进行恰当的功能锻炼或给予神经营养类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
2、急性期应尽可能卧床休息1—2周,体位以不引起疼痛的姿势为主,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及神经根的刺激。
3、中药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当归、白芍、寄生、羌活、肉桂、牛膝、年健、地龙、续断、川乌、草乌、乳香、没药、杜仲各50克,马钱子适量。用法:炒熟,捻成粉末备用。每日三次,每次10克,加红塘适量,开水冲服。
4、牵引治疗:患者仰卧,屈膝屈髋,用手摇式牵引床做骨盆持续牵引。牵引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处到腰肌绷紧,椎间隙增宽即可。时间30—40分钟。
五、判断标准及疗效
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重返工作岗位,两年以上未见复发;
2、有效:腰腿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
3、无效:经一疗程治疗,主要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疗效不稳定者。临床治愈63例,占79.74%;有效12例,占15.18%,总有效率为94.93%;无效4例,占5.06%。一般10次为一疗程,多数为2–3个疗程。
六、临床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病。在临床上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临床表现及体征,仔细分析病人的发病机理,突出类型,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诊断,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在治疗的不同阶段,还要根据病人对按摩的适应能力和病情的恢复过程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按摩复位、牵引、锻炼及药物的优点。同时还要认真收集病人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手法、变换穴位。因人因病治宜,恰到好处,才能够不断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