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伟,男,1971年4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土木工程学科智能建造方向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现任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障”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城市轨道车辆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牵引关键技术)。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会评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包括:智能建造技术、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控制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车辆系统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评估、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关键装备监控预警及应急技术”、“车载走行部信息采集和诊断设备测试平台研制及测试”。目前在研科研项目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铁多源强噪环境下齿轮箱-轮对复合故障解耦及预测方法研究”、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任务“城轨运维支持技术与设备研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铁齿轮箱-轮对复合故障分量提取及智能诊断算法研究”等,在《Nonlinear Dynamics》、《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Transactions of ASME》、《机械工程学报》、《铁道学报》、《中国铁道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5篇、EI收录87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1650余次。出版专著1部,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及行业规划教材6部。授权发明专利18项,目前申请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24项。鉴定成果2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工程应用主要成果围绕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建立了车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阻尼A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了系统各部件间的耦合关联关系,揭示了车辆系统关键部件的故障特征,得出了车辆系统关键部件各参量与征兆表现之间的映射关系,为故障辨识奠定了基础。在该领域方向发表SCI论文10篇,出版专著1部。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于2005年和2014年获得2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针对地铁车辆关键系统控制的运行特点和工作环境,本文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以实现车辆关键部件的评估和诊断。此外,本文还提出了适用于随机失效期与磨耗期部件可靠性分析的GO-SS理论,并研制了LCU列车关键系统自愈合控制系统和地铁车辆关键系统动态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地铁、广州地铁等企业进行装车实验,效果良好,并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在相关领域已发表SCI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成果在核电建设、高铁、桥梁等众多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约10亿元。

这些成果在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故障监测诊断技术发展和建筑起重装备行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成果于2015年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地铁车辆关键系统动态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

塔式起重机服役性能评估与预警系统

办学定位

本文秉承“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致力于建设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建设领域高级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